
Limbic-Predominant Age-Related TDP-43 Encephalopathy(LATE)是一種常見於高齡者的神經退行性疾病,與 TDP-43 蛋白病變有關,主要影響海馬迴與邊緣系統,導致記憶喪失及認知功能下降。由於其臨床表現與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’s Disease, AD)高度相似,LATE 長期被誤診為 AD,影響臨床診斷與治療選擇。本篇文章提供 LATE 的臨床診斷標準,包括可能 LATE(Possible LATE)與極可能 LATE(Probable LATE),並探討其與 AD 的鑑別診斷、影像學特徵及臨床影響.
重要提問
1. 什麼是 LATE?它與阿茲海默症有何不同?
2. LATE 與阿茲海默症可以共存嗎?會產生什麼影響?
3. 如何診斷 LATE?有哪些標準可用來識別這種疾病?
4. 如何區分 LATE 和阿茲海默症?有哪些鑑別診斷的關鍵?
5. LATE 目前有哪些影像學指標可以輔助診斷?
6. 問:LATE 的臨床意義為何?為什麼需要關注這種疾病?
Clinical criteria for limbic-predominant age-related TDP-43 encephalopathy
文獻出處
背景
定義與範圍:LATE-NC 是指在病理解剖中發現的邊緣系統優勢型年齡相關 TDP-43 腦病變,可能伴隨或不伴隨類澱粉斑塊及神經纖維纏結(阿茲海默症神經病理學變化,簡稱 ADNC)。
- TDP-43 蛋白病變:為 LATE-NC 的核心病理特徵,決定此疾病的本質。
- 併存之病理狀態:可單獨出現,也可能與 ADNC 同時存在,造成診斷及預後上的差異。
臨床表現:病理解剖確認 LATE-NC 的個體,多在生前呈現記憶障礙性認知失調,與輕度認知障礙(MCI)或阿茲海默症相似,難以區分。
- 記憶障礙症狀:主要表現為記憶衰退,臨床上與阿茲海默症或輕度認知障礙的症狀相重疊,增加診斷難度。
盛行率與影響族群:多項研究顯示 LATE-NC 在老年族群中非常常見。
- 高盛行率:約有 1/3 的 85 歲以上個體受到影響;整體而言,超過 10% 的 65 歲以上者可能受影響,而在 85 歲以上者中比例約為 25% 至 40%。
- 獨立影響:LATE-NC 對記憶衰退有獨立影響,並不完全依賴 ADNC 的存在。
診斷挑戰與生物標記局限:目前臨床上難以在生前區分 LATE-NC 與阿茲海默症,部分原因在於兩者病理及臨床表現的重疊。
- 共病現象:LATE-NC 與 ADNC 常在同一腦區(尤其是邊緣系統)同時出現,共病時可明顯加速認知功能下降。
- 生物標記不足:雖然類澱粉及 tau 生物標記已有長足發展,但針對 LATE-NC 的分子特異性與靈敏度兼備的生物標記仍未問世,影響了準確診斷。
- 診斷準則缺乏:目前尚未建立專門針對 LATE-NC 的臨床診斷指引,這限制了病因研究及治療策略的發展。
臨床診斷指引制定的迫切性:2023 年 5 月,多位專家(包括臨床醫師、試驗專家、病理學家、神經影像學家、神經化學家、基礎科學家及社區研究者)召開會議,共同探討建立 LATE 臨床診斷指引的重要性。
criteria準則
情境一:LATE-NC 獨立存在
- LATE-NC為主要驅動因素:在此情境下,LATE-NC 被認為獨立於顯著(超過低程度)的阿茲海默症神經病理學變化(ADNC),可能為臨床表現的主要驅動因素。
- 診斷選項:可診斷為極可能 Probable LATE或可能 possible LATE。
情境二:LATE-NC 與阿茲海默症病理共存
- 共同促成作用:當懷疑或生物標記確認存在阿茲海默症神經病理學變化(ADNC)時,LATE-NC 與阿茲海默症病理皆被視為臨床表現的促成因素。
- 診斷限制:由於目前 LATE 生物標記技術仍受限制,建議在此情境下僅診斷為可能 LATE。
診斷分層與標示
- 極可能 LATE:僅可在 LATE-NC 被視為臨床症狀主要驅動因素的情境下診斷。
- 可能 LATE:可適用於獨立診斷情境或與阿茲海默症診斷共同懷疑時。
- 確定 LATE:目前僅能透過病理解剖確認 LATE-NC 以達到確定診斷。
核心臨床症候
漸進性情節記憶喪失 (必要):LATE 最顯著的認知特徵為漸進性情節記憶喪失,亦稱為「顳邊緣失憶症」或「海馬型失憶症」,其特點在於即時記憶(或編碼)相對保存,但延遲回憶明顯不足,且即使提示或識別測試亦難以顯著改善。
輕度語意記憶缺損 (必要):除情節記憶障礙外,LATE-NC 病理解剖確認的患者常呈現輕度語意記憶缺損。
- 類別流暢性受損:在測試中,患者在類別流暢性(例如:產生動物名稱)的表現較詞彙流暢性(例如:以字母 F 開頭的詞彙)更易受影響。
- 對物命名困難:可能出現輕微的對物命名障礙,有些案例中對著名事件或人物的語意記憶缺陷更為明顯。
其他認知域相對保留:除記憶與語意記憶外,其餘認知功能大多在 LATE 進展的早期階段保持相對正常。
病程進展緩慢至少前兩年只有失憶相關症狀:LATE 常具有較緩慢的臨床進展,失憶症候可持續數年。
- 持續時間指標:雖無明確年份切點,但持續 2 年或以上相對孤立的失憶症候是常見現象,有助於支持 LATE-NC 的診斷。
- 進展與其他認知域發展:病程越長而其他皮層認知功能未明顯衰退,則越支持 LATE-NC 優於 ADNC 的可能性。
年齡大於75歲:LATE-NC 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,特別在 80 至 90 歲患者中更為常見。
- 低齡罕見性:在 75 歲以下患者中,特別是「純」LATE(即僅存在低程度 AD 病理)的情形較為罕見。
對極可能或可能 LATE 臨床診斷所必需的支持性影像學檢查
顯著海馬迴萎縮 (必要):
- 此萎縮程度與全腦萎縮不成比例,顯示出與典型阿茲海默症不同的病理特性。
Scheltens’ 中側顳葉萎縮評分:患者常具有 Scheltens’ 中側顳葉萎縮(MTA)評分為 3 或 4。
側溝擴大與鄰近皮質變薄:collateral sulcus顯著擴大及相鄰皮質結構變薄。
可能 LATE (Possible LATE)
核心臨床症候與海馬萎縮:
核心臨床症候(主要為漸進性記憶喪失)加上明顯的海馬迴萎縮,雖足以支持診斷 LATE,但由於目前難以與阿茲海默症(尤其是邊緣系主導型 AD)完全區分,因此僅能歸類為「可能 LATE」。
- 進一步支持: 若增加其他支持性特徵,可進一步確定為極可能 LATE(見下節)。
極可能 LATE (Probable LATE)
額外支持性特徵:
除了核心臨床症候與海馬迴萎縮外,必須利用生物標記研究排除阿茲海默症神經病理學變化(ADNC),以提高臨床症候背後病因的確定性。AD 生物標記的應用:排除 AD 作為認知症狀的驅動因素。
- 核心 1 生物標記(Core 1 biomarkers):
- Amyloid PET
- 腦脊髓液 (CSF) Aβ42/40 比值
- 腦脊髓液磷酸化 tau (p-tau)181/Aβ42 比值或 總 tau (t-tau)/Aβ42 比值
- 診斷依據:
若上述任何一項生物標記結果呈陰性,即可有效排除 ADNC。
- 核心 1 生物標記(Core 1 biomarkers):
重要注意事項:
- 血漿生物標記:
- 考量其發展尚處於動態變化與驗證階段,故目前不正式納入準則;不過預期血漿 Aβ42/40、p-tau181、p-tau217 等指標將在不久的將來扮演重要角色。
- 其他鑑別診斷:
- 在無 ADNC 的情況下,仍需考慮其他可能的診斷,如原發性年齡相關 tau 病變 (PART) 或血管性認知障礙與失智症 (VCID);但這些病因通常不會出現如此顯著的海馬萎縮,且 VCID 伴隨有其他特定臨床與影像學特徵。
- 僅有 Aβ 陽性結果不足以排除 LATE:
- 單獨 Aβ 陽性不意味著 AD 是主要病理驅動,因為神經纖維纏結(tau 病理)與神經退化、突觸喪失更直接與認知症狀相關。
- 進一步檢測 tau 病理:
- 目前可採用 tau PET 或 p-tau181;未來可能納入與 tau 負荷直接相關的其他標記(如 p-tau-T205、MTBR-243、C-terminal tau fragments)。
- tau 病理結果的解讀:
- tau 陰性: 若 tau PET 掃描(含中側顳區域)或 CSF p-tau181 呈陰性,即使 Aβ 陽性,此類 A+T– 患者通常進展緩慢,較符合臨床前 AD 表現,進而支持 ADNC 不是主要驅動病因。
- tau 陽性: 若 tau 測量呈陽性,則應考慮 LATE-NC 與混合 ADNC 的可能性。
- CSF p-tau181 的時間性:CSF p-tau181 陽性可能在 PET 尚未偵測到明顯中側顳 tau 之前出現,從而可能提高陰性結果的特異性;但對於早期 Braak 分期(≤ Braak 4)敏感度有限,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合適的閾值。
- 最終判斷建議:
- 若 Core 1 生物標記呈陽性但 tau 測量結果為陰性,則建議僅診斷為「可能 LATE」
- 若 tau 呈陽性,則應考慮 LATE-NC 與 ADNC 混合病理。
- 血漿生物標記:
額外支持性特徵
FDG-PET 應用:
無典型 AD 或 FTLD 模式:FDG-PET 未呈現阿茲海默症常見的後側顳頂葉低代謝模式,也未出現顳葉變異型額顳葉失智症中前顳/前島葉低代謝的特徵
下顳/中顳比率上升:FDG-PET 顯示下顳區與中顳葉之間的代謝比率上升,且缺乏其他退化性模式。
與 frontal supraorbital (FSO) 測量比率下降的結合,可能進一步提高分類準確度。
- 結構性中側顳葉改變:結構性MRI影像發現海馬迴頭部和前側entorhinal cortex和perirhinal (ERC/PRC)嚴重萎縮,並伴有下顳/中顳比率上升,提示 LATE 的可能性。
阿茲海默症神經病理學變化(ADNC)病患合併可能 LATE(Possible LATE) 診斷的臨床準則
- AD 與 LATE 難以分離的挑戰:
- 病理重疊:TDP-43 病理(LATE-NC)與神經纖維纏結(ADNC)在邊緣系統(例如杏仁核、嗅周皮質、海馬)中有顯著重疊。
- 共同臨床表現:兩者均表現為顳邊緣記憶喪失,作為疾病早期的共同特徵。
- 高共病率:在 85 歲以上患者中,約 50% 嚴重 ADNC 病例合併有 LATE-NC,而在缺乏 ADNC 的腦部中 LATE-NC 約見於 25%;合併病理常與認知衰退速度加快相關。
- 共同遺傳危險因子:載脂蛋白 E (APOE) ε4 等位基因對 ADNC 與 LATE-NC 均為危險因子。
建立可能 LATE 診斷的假設與支持依據:
- 以 AD 病理為基準:
- 假設已根據 tau 病理或其他與阿茲海默症相對特異的下游神經退化證據(例如 FDG-PET 呈現後顳及頂葉低代謝、皮質萎縮模式)確立 AD 診斷。
- 在 AD 背景下支持 LATE 作為促成因素:
- 當病患同時符合Aβ 與 tau 生物標記(即 Core 1 與 Core 2 均陽性)時,儘管 AD 病理已存在,這些標記也支持 LATE 可能作為認知症狀的一個促成因素。
- 由於目前生物標記的限制及缺乏明顯的臨床特徵,即使有臨床和影像學上LATE的特徵,此情境下僅能給予「可能 LATE」的診斷,而非更高確定度的分類。
- 以 AD 病理為基準:
核心臨床症候與特徵
- 記憶與非記憶功能間的相對衰退:
- 單純 AD 通常為記憶障礙加上多領域認知衰退,但當 LATE 同時存在時,記憶功能受損程度可能明顯超過其他認知域。
- 臨床進展特徵:
- 相較於典型 AD,合併 LATE 的病患通常臨床進展更快且症狀更嚴重。
- 個體間異質性: 由於 AD 的進程具有高度異質性,單一病患的情況可能難以完全依據上述標準區分是否合併 LATE。
- 記憶與非記憶功能間的相對衰退:
2必要支持性特徵
- 結構性影像學檢查—以海馬迴為主:
- 海馬萎縮超出 AD 預期:在早期臨床階段,若 Scheltens’ MTA 評分為 3 或 4,可作為支持性證據。
- 萎縮模式的其他指標:
- 前部較重於後部的海馬萎縮模式可能提供額外支持,但尚需更多驗證。
- 海馬萎縮與 tau 病理不匹配:
- 當海馬萎縮程度遠超過中顳葉神經纖維 tau 病理(以 tau PET 評估)所能解釋的範圍,則呈現出不匹配現象,支持合併 LATE-NC。
- FDG-PET 評估:
- FDG-PET 下顳/中顳(IMT)比率增加已證實能顯示出區分 LATE-NC 與 ADNC 的影像模式,但在混合病理案例中,此模式可能只呈現中間狀態。
- 特別是中間型的下顳/中顳(IMT)比率,已被證明與 ADNC+LATE-NC 混合病理相關,但目前在臨床操作上仍存在困難。
- 結構性影像學檢查—以海馬迴為主:
進一步研究方向
- TDP-43 專屬生物標記的發展
- 開發能直接偵測 TDP-43 病理的生物標記,並分析其與 LATE-NC 及其他 TDP-43 神經退化疾病的關聯。
- 基於影像生物標記的臨床診斷可能機率區分
- 在大型研究中分析單獨影像生物標記或結合臨床特徵,精確區分 TDP-43 與非 TDP-43 病理的存在的機率。
- 海馬萎縮程度與 FDG-PET 模式的具體概率
- 根據 tau 病理負荷或 AD的分期,確定 LATE-NC 存在的具體機率,特別是在 ADNC 與 LATE-NC 混合情況下,如何以海馬萎縮作為指標。
- MRI 與 FDG-PET 評估方法比較
- 探討視覺評估與定量測量(如海馬體積、FDG-PET 代謝值)在診斷 LATE-NC 中的效能。
- 多元族群與社會經濟背景的研究
- 評估不同種族及社經背景的族群,了解這些因素對 LATE-NC 診斷機率的影響,提升研究結果的普遍性。
- 性別與年齡等基本參數的影響
- 深入探討性別、年齡等基本參數在診斷 LATE-NC 的影響。
- 基因危險因子的角色
- 了解基因危險因子(如 APOE ε4)對 LATE-NC 診斷的影響及其在未來診斷中的潛在應用。
- 認知與非認知臨床表現的量化
- 研究不同認知及非認知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比例,特別是在混合 LATE-NC 與 ADNC 病患中,是否存在記憶缺損與其他認知面向缺損比例之間的閥值。
- β 類澱粉沉積的影響
- 探討上游 β 類澱粉沉積(及其相關治療)的變化如何影響 LATE-NC 的發展與進程。
重點問答
1. 什麼是 LATE?它與阿茲海默症有何不同?
答:LATE 是一種影響年長高齡者的神經退化性疾病,與 TDP-43 蛋白病變有關,主要導致記憶喪失及認知功能下降。
.LATE 與阿茲海默症(AD)病理變化不同,但臨床表現高度相似,容易被誤診為 AD。
.LATE 主要影響海馬迴及邊緣系統,導致顳葉邊緣型健忘(temporolimbic amnesia),即短期記憶受損,且提示後無法顯著改善。
.LATE 的病程比 AD 緩慢,如果患者在數年間只有記憶障礙,其他認知功能(如執行功能、視覺空間能力)相對保留,則可能是 LATE 而非 AD。
2. LATE 與阿茲海默症可以共存嗎?會產生什麼影響?
答:是的,LATE 和 AD 常常共存,這種共病狀態可能加速認知功能退化。
.研究顯示,在 85 歲以上人群中,LATE-NC(LATE 的病理變化)影響約 30 到 40% 的人,其中許多人同時具有 ADNC(AD 的病理變化)。
.當 LATE 單獨存在時,疾病進展較慢,但當 LATE 與 AD 共病時,患者的認知功能會下降得更快。
3. 如何診斷 LATE?有哪些標準可用來識別這種疾病?
答:目前 LATE 的診斷依據 臨床症狀、影像學變化和生物標記 來進行判斷,並分為 可能 LATE(Possible LATE)和 極可能 LATE(Probable LATE)。
診斷標準
.臨床症狀
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記憶喪失,且符合 「顳葉邊緣型健忘」 的特徵。
病程緩慢(至少 2 年以上),且其他認知功能在早期相對保留。
通常發生在 75 歲以上。
.影像學特徵
顯著的海馬萎縮,且通常比 AD 更嚴重。
內側顳葉(MTL)明顯變薄。
FDG-PET 顯示內側顳葉低代謝,但後顳頂葉代謝較為保留(與典型 AD 不同)。
.生物標記
Probable LATE:Aβ(類澱粉蛋白)陰性。
Possible LATE:Aβ 陽性,但 Tau PET 或 CSF p-tau181 陰性(即 A+T-)。
4. 如何區分 LATE 和阿茲海默症?有哪些鑑別診斷的關鍵?
答:LATE 和 AD 的主要鑑別點在於 Aβ 和 Tau 的生物標記結果,以及影像學特徵。
.LATE 的可能性較高時
A-(類澱粉蛋白陰性)+ 嚴重海馬萎縮 →極可能 LATE
A+(類澱粉蛋白陽性)+ T-(Tau 陰性)→ 可能 LATE
.AD 的可能性較高時
A+T+(類澱粉蛋白與 Tau 均陽性)→ 可能為 AD,但若海馬過度萎縮,需考慮共病 LATE
5. LATE 目前有哪些影像學指標可以輔助診斷?
答:由於目前缺乏 TDP-43 的特異性生物標記,影像學是 LATE 診斷的重要工具。
.LATE 的影像學特徵
MRI 顯示顯著的海馬萎縮,並且程度可能超過 AD。
FDG-PET 顯示內側顳葉(MTL)低代謝,但後顳頂葉相對保留(與典型 AD 不同)。
內側顳葉萎縮的前後萎縮程度不同
LATE 主要影響海馬頭部和內嗅皮質。
AD 則影響整個海馬。
6. 問:LATE 的臨床意義為何?為什麼需要關注這種疾病?
答:LATE 是一種長期被忽視但影響廣泛的失智症病因,且對於 AD 的治療策略具有重大影響。
.關注 LATE 的重要性
LATE 是 85 歲以上長者常見的失智症病因,且影響近 40% 高齡人群。
LATE 經常被誤診為 AD,導致患者可能接受不合適的治療。
目前的抗類澱粉蛋白藥物(如 Lecanemab)是否對 LATE 具有療效仍不清楚,區分 LATE 和 AD 可能影響治療決策。
隨著生物標記技術的進步,未來可能會有專門針對 LATE 的治療策略,因此早期識別 LATE 對於個人化醫療至關重要。
個人想法
- LATE 診斷仍然缺乏特異性生物標記TDP-43, 目前已在進行開發中,但可能仍需一段時間。
不過用MRI(嚴重的海馬體萎縮)和FDG-PET(內側顳葉代謝減少)來區分 LATE和AD已跨出了一步,給臨床醫師多一些線索來診斷,期待之後有更精確的量化標準。
除了 AD,LATE 也有可能與其他疾病(如路易體失智症、血管性失智症)共存,但此篇文章的討論較少涵蓋這些疾病之間的區別,應該是因為相關的資訊還不多,其它疾病也不像AD有明確的生物標記來診斷。